茶叶网

历代诗茶隐士传略

发布日期:2025/7/7

诗茶隐士指的是对茶事有贡献并隐居的嗜茶者。他们有的是对社会有异见的布衣文人,有的是朝廷失意的官员或科考落第举子,有的是王朝更替不愿为仕者。今将历代著名诗茶隐士传略记述如下。

陶潜(365-427),东晋浔阳柴桑(今江西九江)人,字渊明,又字元亮。在任彭泽县令时,因不为五斗米折腰,挂印去职,归隐田园,至死不仕。善诗文,自成一派,为一代著名诗人,著有《陶渊明集》。


《搜神后记》云: “晋孝武世,宣城人秦精,常入武昌山中采茗。忽遇一人,身长丈余,遍体皆毛,从山北来。精见之,大怖,自谓必死。毛人径牵其臂,将至山曲,入大丛茗处,放之便去。精因采茗。须臾复来,乃探怀中二十枚橘与精,甘美异常。精甚怪,负茗而归。”


方干(?一约888),唐代诗人,字雄飞,睦州青溪(今淳安)人。大中年间(847-859)举进士不第,隐居镜湖。浙间凡有园林名胜,辄造主人,留题几遍。咸通末,以布衣卒。嗜茶,常自采茶。《山中言事》诗云: “日与村家事渐同,烧松啜茗学邻翁。”《初归镜中寄陈端公》诗云:“云岛采茶常失路,雪龛中酒不开扉。”著有《玄英集》。


郑谷,字守愚,宜春袁州(今江西宜春)人。黄巢起义时,避乱入蜀。光启三年(887),始登进士第。历任鄂县尉、右拾遗、右补阙,官至都官郎中,世称“郑都官”。后归隐宜春仰山,卒于家。谷早负诗名,七律《鹧鸪》传诵一时,人称“郑鹧鸪”。谷嗜蜀茶,又多结契山僧,曰: “蜀茶似僧,未必皆美,不能舍之。”多有茶诗传世。


施肩吾生平事迹见本书“唐代著名诗茶道士名录”。


陆希声,唐代文学家、书法家。自号君阳遁叟,苏州人。博学工文,初为岭南从事,后隐于义兴(今江苏宜兴)。撰有《周易传》二卷、《春秋通例》三卷等,均佚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22首,《全唐文》存其文六篇。希声来自书法世家,颇工书,号“拨镫法”。其茶诗有《阳羡杂咏十九首·茗坡》,诗云: “二月山家谷雨天,半坡芳茗露华鲜。春醒酒病兼消渴,惜取新芽旋摘煎。”


王休,五代隐士。《六贴》: “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,每冬取溪水,水琢其清莹者,煮建茗,供宾客饮之。” 建茗,建宁府(今福建建瓯一带)所产的茶叶,该地的北苑茶,古时闻名遐迩。

林逋(967-1028),宋代诗人、隐士,字君复,钱塘(今属浙江)人。少孤力学,恬淡好古,结庐西湖孤山,二十年不至城市。宋真宗闻其名,赐帛粟,诏长吏岁时劳问。自为墓于庐侧,临终作序,有“茂陵(汉武帝葬茂陵) 他日求遗稿,犹喜曾无封禅书”之句。及卒,宋仁宗赐谥“和靖先生”。逋不娶无子,所居植梅养鹤,人因称其为“梅妻鹤子”。隐逸乐茗,其《尝茶次寄越僧灵皎》云: “瓶悬金粉师应有,箸点琼花我自珍。清话几时搔首后,愿和松色劝三巡。”《茶》云: “石碾轻飞瑟瑟尘,乳香烹出建溪春。世间绝品人难识,闲对茶经忆古人。” 林逋对茶圣陆羽较为崇拜。


晁冲之,宋代诗人,字叔用,济州钜野(今山东巨野)人。与补之、说之为同辈兄弟。少有才华,受知于后山吕居仁。官承务部,绍圣初落党籍中,归隐具茨山(在今河南禹县)下,徽宗时累荐不起,有诗名,为江西诗派作家。嗜茶,喜自煎,多有茶诗。其《陆元钧寄日注茶》云: “老夫病渴手自煎,嗜好悠悠亦从众。” 著作见后人所辑《晁具茨先生诗集》。


王象晋,明代博物学家、文学家,字荩臣,又字康宇,新城(今山东桓台)人。万历三十二年(1604)进士,官历礼部主事、员外郎、浙江布政司等。崇奉理学,恪守礼法,入清后隐居不仕,自号明农隐士,享年93。著有《剪桐载笔》等。其《茶谱》四卷,按文赋诗词编类汇辑前人茶诗文,在茶文化史上乃不可忽视之资料汇编。王象晋《广群芳谱·茶谱》小序:茶,嘉木也。一植不再移,故婚礼用茶,从一之义也。虽兆自《食经》,饮自隋帝,而好者尚寡。至后兴于唐,盛于宋,始为世重矣。……岂天地间尤物,生固不数数然耶!瓯泛翠涛,碾飞绿屑,不藉云腴,熟驱睡魔?作《茶谱》。


杜濬 (1611-1687),明清之际诗人,字于皇,号茶村,湖北黄冈(今湖州黄州) 人。明崇祯十二年(1639)副贡生。一意为诗,明亡,隐居金陵鸡鸣山,不受他人之惠,为著名遗民诗人,晚益贫甚。其诗风格苍朴沉郁,撰有《变雅堂集》等。杜濬为茶文化史上有名的茶痴,一生喜茗好茶,有茶癖、筑茶丘、刻茶铭、著茶论、撰茶诗,终生山诗茶自随,怡然自得。茶村晚年居住于金陵鸡鸣寺侧,竟有断炊之虞,但仍一日不可无茶。喝过的茶叶也不忍抛弃,将其“检点收拾,置之净处,每至岁终,聚而封之,谓之茶丘”,并为茶丘磨石刻铭,称“石可泐,交不绝”。茶村一生写了不少茶诗,其《茶喜·序》曰: “夫予论茶四妙: 日湛、日幽、日灵、日远。用以澡吾根器,美吾智意,改吾闻见,导吾杳冥。” 杜茶村的湛、幽、灵、远,其蕴藉、意境、韵致的茶道思想,值得研究。

黄宗羲(1610-1695),字太冲,号南雷,浙江余姚人。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,与顾炎武、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大儒。清统一中国后,他多次拒绝征召,归隐四明山区化安山。在潜心著作《明夷待访录》等名著之余,与余姚化安山的瀑布茶结下不解之缘。他从小养成了饮茶习惯,隐居后对瀑布茶倍感亲切,自栽、自采、自制、自品。他的《南雷集·南雷诗集》卷一中有《制新茶》诗: “檐溜松风方扫尽,轻阴正是采茶天。相邀直上孤峰顶,出市俱争谷雨前。两筥东西分梗叶,一灯儿女共团圆。炒青已到更阑后,犹试新茶烹瀑泉。” 在另一首《寄新茶与第四女》诗中写道: “新茶自瀑岭,因汝喜宵吟。月下松风急,小斋暮雨深。勾线灯落芯,更静鸟移林。竹尖犹明灭,谁人知此心。” 这两首诗的诗意表明,他隐居自制瀑布茶,不仅是因为喜欢饮用,更重要的是对精神的依托。




本文来源:《茶清诗书香》,图片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,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留言告知删除。


TOP

在线客服 获取报价 免费电话